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工作简报第10期

时间:2019-05-18 14:53来源: 作者:阅读:
一、周洪宇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二讲
二、梁枢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三讲
三、高强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四讲

 

 

周洪宇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二讲

    12月7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在贤林讲坛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二讲:炎黄祭祀与国家认同。

    周洪宇认为,炎黄祭祀的国家认同体现的是国家意识,是以国家为主体对炎黄进行祭祀的活动,是一个国家对自己治理中华民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认同。国家祭祀炎黄,实际上是对一个国家在中华“道统”中的地位的肯定。

    周洪宇强调,炎黄祭祀的民间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区别。从主体上看,前者是由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个人所组成的,其心理学内涵为“民众”对炎黄精神的体认,民众性认同其实是一种宗教性的认同。在古代国家祭统中,对炎黄的这种民众认同,也被包括在国家祭统之中。从这个角度看,炎黄祭祀具有民本性,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英雄祭祀是有相通的,因此炎黄祭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统文化资源。

    周洪宇认为,炎黄祭祀不仅有国家认同的问题,而且还有民族认同的问题。历史上对炎黄的祭祀不仅得到了国家的认同,而且也得到了民族的认同,二者可以说是“一体两面”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里,凡建立了政权的民族,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如果要实现对于全国的治统,都要以对炎黄的认同为前提。他们或者以炎黄子孙自称,为其入主中原寻求统治权的合理性、合法性根据;或者虽然不自称炎黄子孙,但他们敬重炎黄二帝,承认炎黄二帝在中华统绪中的至尊地位。由此可见炎黄祭祀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梁枢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三

    12月1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在艺术楼报告厅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三讲:黄帝与中华文化共同体溯源。

    梁枢认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先分后合的,分是起点,合是结果。“合”是中国文明最终的结果,复合型民族国家是中国文明的发展路径。

    梁枢通过对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梳理,认为共同体之路主要有以下七个步骤:一、收抚炎帝;二、南下打败蚩尤,绥怀东夷旧部;三、盟誓,这是传说时代的第一次巨变,由两个阶段构成,一是华夏族炎黄融合,氏族林立的局面变为形成了若干大部落。二是华夏东夷逐渐融合,作为这一融合的结果是,高阳氏(帝颛顼)、有虞氏(帝舜)、商人出现;四、宗教改革,这是传说时代的第二次巨变,初步确立了天神与祖先崇拜的信仰体制,以及开始形成“专业知识精英:“祝”、“宗”;五、契创五伦;六、水患与治水;七、发明青铜器与文字。

    梁枢认为,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三大阶段。如果把不同历史时期这些选择连接起来会发现,我们的先人在传说时代广大的历史文化原野上留下了一条前后相继始终一贯的轨迹,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形成了一条与西方迥然相异的文明路径。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指称这一条文化轨迹和文明路径,那么最贴切的概念就是共同体。共同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预设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标示着中国文化最本质的独特性。

 

 

高强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四讲

    12月21日,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高强在综合楼605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十四讲:炎黄学古典文献概述。

    高强认为,学界对炎黄的认识主要依据古典文献,炎黄学的古典文献有典籍、碑刻、诗词三类,典籍是炎黄学的基础。一般而言,先秦文献可信度最高,秦汉文献次之,魏晋及其以后文献再次之。

  高强通过梳理炎黄文献,认为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与演变,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炎黄形象多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人格的炎黄和神格的炎黄两大系统,而两大系统内又分别包含了一些子系统。人格的炎黄指的是真实存在的具有人的品性的炎黄,属于这个系统的炎黄形象主要有远古圣王、华夏始祖、人文初祖等。神格的炎黄指的是具有神的品性的炎黄,属于这个系统的炎黄形象主要有皇天上帝、太阳神、五方帝之中央帝和南方帝、道教神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