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简报 > 正文

工作简报第9期

时间:2019-05-18 14:53来源: 作者:阅读:
一、张新斌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八讲
二、刘庆柱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九讲
三、朱乃诚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讲
四、霍彦儒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一讲

 

 

张新斌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八讲

    11月9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在综合实验楼605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八讲:炎黄与中华姓氏文化。

    张新斌依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详细介绍与分析了中华姓氏的要义、常用命氏方式、中华姓氏的数量变迁以及周国周边国家的姓氏情况通过梳理中华姓氏文化的源流变迁认为秦汉开始逐渐形成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中华姓氏中存在“炎黄”现象

    张新斌认为中华姓氏具有丰富的历史学内涵、民族学内涵、文化学内涵与政治学内涵和经济学内涵。中华姓氏的寻根热潮是中华姓氏丰富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

 

 

刘庆柱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

    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在综合实验楼605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九讲:炎黄学的考古学释读——从“传说”走进“科学”。

    刘庆柱认为,当前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主要要通过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结合,使“传说时代”历史“科学化”。“炎帝文化”属于“史前时代”,“黄帝文化”属于“文明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即进入“国家”的时代。“黄帝时代”的“文明”与“国家”形成的物化载体主要包括金属冶铸、文字发明、城的出现、礼制(即礼乐)形成四个方面。

    刘庆柱依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认为全世界华人公认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成为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中华文明的“起点”也就始于黄帝,其时代距今约五千年左右,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科学依据。

    刘庆柱根据最新的中国遗传学研究成果,认为目前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中国人父系Y染色体谱系中发现了三个在五六千年前迅速扩张的节点,代表着三个新石器时代的三个超级老祖父,DNA证明中国人都是黄帝的子孙。


 

朱乃诚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讲

    1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在综合楼605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十讲:炎黄学中的图腾与龙及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朱乃诚强调“龙”是中华民族象征意识在炎黄子孙中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献中,“龙”是被作为一种神来记述的,与“龙”有关的内容被当做一种神话。近30多年来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古代“龙”确实是存在着的一种动物(扬子鳄)。与“龙”这种动物有关联而形成的“中华龙文化”确实也存在着一个起源与形成,以及不断发展的过程。

    朱乃诚依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这一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龙图腾”是探讨炎黄时代图腾文化现象中一项应引起充分关注的重要内容。

    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认为“龙”概念产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陶寺文化早期作为王室文化组成部分的抽象形“龙”形象的出现,并且传承至今,标志着“中华龙”概念及“中华龙文化”的形成。中华龙文化的形成,大概在尧舜时期。


 

霍彦儒讲授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一

    11月30日,陕西省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霍彦儒在综合楼605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十一讲:炎黄精神与当代价值。

    霍彦儒认为炎黄精神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炎黄二帝在其缔造中华民族、创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炎黄精神。广义指炎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中华民族精神。

    霍彦儒概括总结炎黄精神,认为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敢为人先的实践实干精神;其二,百折不挠的创造创新精神;其三,造福于民的求真务实精神;其四,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其五,崇德尚仁的共襄和合精神;其六,无私无畏的奉献献身精神。

    霍彦儒认为我们应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角度以及要从我国国情的角度认识炎黄精神的当代价值。我们之所以要弘扬炎黄精神,是因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需要弘扬炎黄精神文化的繁荣文明的提升道德的重建需要弘扬炎黄精神;以及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需要弘扬炎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