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炎黄学公开课第九讲:炎黄学的考古学释读(主讲人:刘庆柱先生)

时间:2018-11-17 21:13来源:未知 作者:许中荣阅读:

  11月1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先生在综合实验楼605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九讲,讲课题目是:炎黄学的考古学释读——从“传说”走进“科学”。

  刘先生的授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关于“传说时代”的认识。人类自远古时代一代又一代口语相传的、没有当时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传说时代”历史。传说时代历史是经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添加”而形成的,是有“水份”的“历史”、被部分“扭曲”的历史。当前中国乃至国际学术界,主要要通过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结合,使“传说时代”历史“科学化”。

  第二,“黄帝文化”的“黄帝时代”是“传说”、“原史”还是“信史”?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夏商周“王国时代”以前。《史记·五帝本纪》上“五帝时代”的开创者、奠基者是“黄帝”,因此“五帝时代”也通称“黄帝时代”,“黄帝时代”的文化内涵是“黄帝文化”。“炎帝文化”属于“史前时代”,“黄帝文化”属于“文明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即进入“国家”的时代。《史记·五帝本纪》的“五帝时代”是“夏商周”之前的第一个中国的“国家政治实体”,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人”历史。《中外历史年表》将黄帝之前的中国历史归于传说时代,距今4550多年黄帝开启了 “文明时代”,中国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黄帝时代”的“文明”与“国家”形成的物化载体主要包括金属冶铸、文字发明、城的出现、礼制(即礼乐)形成四个方面。

  第三,与“黄帝文化”及“黄帝时代”对应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时代”的一致性。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有可能始于公元前3500—3000年,与“黄帝时代”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基本一致。二,“空间”(区域)的吻合性。“黄帝时代”的空间范围与核心地区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范围吻合。三,据文献记载,黄帝时代仓颉发明了文字。《史记·孝武本纪》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黄帝建立国家,其都城“有熊国”。这些关于金属冶铸、文字发明、城市出现的记载,恰恰与世界上学术界衡量人类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三要素”(城市、金属器、文字)不谋而合。因此全世界华人公认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成为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中华文明的“起点”也就始于黄帝,其时代距今约五千年左右,这应该是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科学依据。

  第四,“姓氏文化”与“遗传学”视阈之下的“炎黄子孙”。姓氏学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姓氏研究彼此血缘关系。根据最新的中国遗传学研究成果,目前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人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群基因相近。中国人父系Y染色体谱系中发现了三个在五六千年前迅速扩张的节点,代表着三个新石器时代的三个超级老祖父,DNA证明中国人都是黄帝的子孙。

  刘先生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授课过程中对相关文献史料随手拈来,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上了一堂兼具知识性与研究方法的公开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