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在综合楼605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十讲,讲课题目是:炎黄学中的图腾与龙及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本次公开课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朱先生首先强调“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意识在炎黄子孙中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文献中,“龙”是被作为一种神来记述的,与“龙”有关的内容被当做一种神话,而且这种神话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近3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古代“龙”确实是存在着的一种动物(扬子鳄)。与“龙”这种动物有关联而形成的“中华龙文化”确实也存在着一个起源与形成,以及不断发展的过程。 其中“中华龙文化”的形成,还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密切相关。
第二部分是炎黄学中的图腾问题。朱先生首先讲解了“图腾”的产生与图腾文化的研究。基于学术研究的梳理,朱先生认为,以上这些对炎黄时代图腾问题的探索,大都浅尝辄止,尚未形成公认的成系统认识。对炎黄时代图腾问题的深层次的分析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是炎黄学中的“龙图腾”问题的探索。将“龙”作为图腾最早是由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提出的。朱先生认为,“龙图腾”是探讨炎黄时代图腾文化现象中一项被十分关注的重要内容。因为在记述炎黄时代事迹的古代文献中,有很多涉及到“龙”。这些记述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将“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名号,或族名、徽号;二、将“龙”与始祖的形象或活动联系起来,“龙”象征神;三、将“龙”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进行记述,并作为一种吉祥的动物。又经数千年来的发展,各族人民把“龙”视为神,虔诚地崇拜、祭祀,没有地域之分,也没有民族之别;或是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共同的图腾神,同时也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从而,逐步形成了“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这一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
第四部分是中华龙文化的起源。朱先生认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龙”这一概念产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产生的缘由大概是当时的人们对某种动物的敬畏与崇拜。并且,陶寺文化早期作为王室文化组成部分的抽象形“龙”形象的出现,并且传承至今,标志着“中华龙”概念及“中华龙文化”的形成。
第五部分是中华龙与中国文明的诞生。朱先生认为,“龙”在陶寺文化时期由实体动物形象转变为威严、神秘而神圣的象征性形象,并且限于在王室成员使用,这与陶寺文化的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关。其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在陶寺文化早期,文明诞生了。陶寺文化早期出现的宫城、宫殿、豪华建筑、大型粮仓,以及随葬品丰富的王室大墓,都说明当时作为国家的管理机构已经在运行,文明已经诞生。彩绘蟠龙在这时期出现,说明“中华龙”及“中华龙文化”与中国文明同步诞生。陶寺文化早期可能处于传统史学中的尧舜时期。中华龙文化的形成,大概在尧舜时期。
朱先生的授课依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新材料,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大开眼界。特别是朱先生为了更好地给同学们讲清楚“图腾”问题,专程到加拿大拍摄了大量的图腾照片,充分表现出强调证据、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势必对同学们以后的治学态度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