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长云先生在社科楼120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三讲,讲课题目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黄帝。
本次公开课共分三节。
第一节,沈先生讲解了华夏族形成与黃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地位的确立。沈先生结合我国华夏民族形成在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认为至少从战国秦汉时期开始,上至最高统治阶层,下至普通百姓,都以黄帝为自己尊崇最早的祖先,这与华夏民族的在那个时期的产生无疑是有直接关联的。此即是黃帝作为我们民族共同祖先的由来。
第二节,沈先生追溯了黄帝从周族祖先到华夏共同祖先的早期身份变迁。沈先生首先溯源了黄帝的名号,在此基础上,从皆为姬姓、皆出陕北、皆属白狄族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黄帝是周人的祖先。然后通过考察黄帝族活动的区域与黄帝后裔的迁徙,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论证了从周王朝自称为夏,然后分封出去的国家称作诸夏,之后由诸夏变诸华,然后又华夏联称,这也成为华夏民族的来源。因此,黄帝也就由周人的祖先变成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第三节,沈先生讲解了黄帝族在历史上的贡献。沈先生认为,从长时段历史发展的线索考虑,周人在建立周王朝、主导华夏民族的建立、政治制度建设、思想与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所取得的成就,应归于黄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由于周朝可以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开端,故也可视为黄帝和黄帝族对后世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确可以称黄帝为我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最后, 《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梁枢先生对沈长云先生的公开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沈先生的授课论证详实,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和严谨的考证,让聆听公开课的师生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黄帝有了更多新的、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