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炎黄学公开课第二讲:炎帝神农的活动地域和历史功绩(主讲人:刘玉堂先生)

时间:2018-09-22 19:54来源:未知 作者:许中荣阅读:

  9月21日下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先生在社科楼120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二讲:“炎帝神农的活动地域和历史功绩”。本节课程共分为三节。

  刘先生在第一节首先详细梳理了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刘先生认为在先秦典籍之中,神农和炎帝并非一人;而汉魏以降,学者们才将其视为一人。接着又阐述了导致炎帝与神农氏分合的主客观原因。刘先生认为,从主观方面看,神农与炎帝都与农耕有关,他们既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又是其首领的名号。炎帝部落虽较神农部落晚起,但广泛散居于黄河中游和汉水流域,地广人众,后来居上,一度包括神农后裔及旧地,炎帝因而成为部落联盟一时的尊号。然而,神农毕竟起源早,对农业贡献较大,因而成为这个部落联盟的累世不变的称号。时间推移,“炎帝神农氏”在世人的心目中不仅融为一体,而且成为世袭性称号。从客观方面看,刘先生认为炎帝和神农合二为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共处、同尊、合并三个阶段,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大致完成于秦汉之际。大约从两汉之际起,公众才一致认为炎帝即神农。东汉以降,学者将烈山氏、神农氏、炎帝三者等同起来。赤帝是炎帝的别称,烈山氏是神农氏的别称。自此后,炎帝与神农合一,炎帝神农氏又成为一个时代概念,即凡该部落集团后裔,既可称神农,又可称炎帝。

  刘先生在第二节主要讲了炎帝神农的活动地域,该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刘先生首先论证了炎帝神农之“生”地,认为炎帝神农部落联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部落联盟,其活动不可能局限于一隅,而应当包括秦岭以南的整个汉水中游和上游及其更广的地域,但早期神农氏部落的活动地域应在以厉山为中心的汉水中游,早期炎帝部落的活动地域可能在以华阳为轴心的汉水上游;二者合一后,汉水中上游乃至更广阔的地区都成为炎帝神农部落联盟的活动地域,但综考诸种传说,随州厉山是其中心。第二部分,刘先生论证了炎帝神农肇兴于南方;第三部分,刘先生讲解了炎帝神农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布,主要包括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上党、湖南会同、湖南炎陵等遗留着大量与炎帝有关的传说、祭祀炎帝的习俗的广大地域。

  刘先生在第三节主要从八个方面讲解了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一、始作耒耜,发明农具;二、开创农耕,种植五谷;三、遍尝百草,和药济人;四、日中为市,教民贸易;五、作陶冶斤,发明器具;六、削桐练丝,首制琴瑟;七、治麻为布,始兴纺织;八、筑台建室,改善民居。

  刘先生的授课大大丰富与深化了师生对炎帝神农的认识,是一堂内容充实、生动有趣的公开课,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