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炎黄学公开课第六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主讲人:朱乃诚先生)

时间:2018-10-28 10:35来源:未知 作者:许中荣阅读:

  10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研究员在逸夫楼103教室主讲炎黄学公开课第六讲,讲课题目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本次公开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朱先生认为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经历了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2001年以来的深入探索期四个时期。朱先生详细梳理了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特征。

  第二部分是炎黄时代与相应的考古学文化及年代。该部分又由两小节组成,一是炎帝时代的年代与相应的考古学文化;二是黄帝时代的年代与相应的考古学文化。朱先生根据大量的考古材料论证了炎帝时代与黄帝时代的年代与发展水平及出现的文化现象。

  第三部分是炎黄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朱先生认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应从“文明因素出现,开始了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探索,时间点应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公元前4000年,正是狭义炎帝时代开始的时间节点,所以从传统古史的角度,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应从炎帝时代开始,而黄帝时代正是中国文明的形成时期。

  最后,朱先生对本讲公开课进行总结,认为:一、神农氏与炎帝分属两个历史时期。炎帝时期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时期,这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二、黄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时期,这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形成阶段。三、黄帝时代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黄帝时期、颛顼帝喾时期、唐尧虞舜时期。四、黄帝时代的三个时期分别是中国文明形成的三个过程,可分别以“红山文明”、“良渚文明”、“陶寺文明”为代表。五、“陶寺文明”所代表的虞舜时期的王国文明,是中国王国文明的开端,是最早的“中国文明”。

  朱先生基于长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在课堂上展示了大量的考古出土新材料,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开阔眼界的知识盛宴,深受同学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