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震中先生在艺术楼一楼报告厅主讲“炎黄学概论”公开课的第一讲“绪论”部分,共分为八节。
第一节,王先生首先从如何在课堂上要听出做学问的方法论出发,引导听课的同学们应抱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探索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听课,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炎黄学”门课学习到如何做学问的一些能力。
第二节,王先生分析了“炎黄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特点。王先生认为,“炎黄学”的学科定位是:“炎黄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龙头文化之学,也是由历史学、历史文献学、训诂学、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新兴综合学科。“炎黄学”的学科特点是:在学科的构成上,炎黄学是跨学科和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炎黄学的特质。在时代上,炎黄学研究所包括的时代范围,一是指炎黄二帝及其所在的时代;二是指与炎黄密不可分的整个五帝时代乃至之前的三皇时代。在历史文献资料的使用上,按照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以先秦时期的资料(包括出土文献资料和古文字资料)为第一等材料,以秦汉时期的资料为第二等材料,以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资料为第三等材料。在考古资料的使用上,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第一等资料;进入成文史的历史时期以来的考古学实物资料(包括地上的后代的庙宇、陵寝等建筑物和碑刻等资料)的等次性将依时间的先后而递减。现代我国少数民族和国外土著民族的人类学资料则可作为参照系而对待。
第三节,王先生从把炎黄文化研究放在科学的、系统的学理基础之上;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把炎黄文化研究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结合起来,并以此整合包括古典文献、考古学、人类学在内的多个学科,使中华早期文明的历史画卷多姿多彩,有血有肉;对学术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包括“信古、疑古、释古”在内的古史传说和中国上古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阶段性的总结和提升,四个方面讲解为什么要开设“炎黄学课程”及其必要性。
第四、第五和第六节,王先生主要讲解古史辨派与古史传说研究中的“信古、疑古、释古”等问题,关于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以及分析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各自的优势与局限。王先生认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殊优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应采取“互补互益”的研究方法,“以考古学材料为骨架,以文献材料为血肉,以人类学材料为参照,来重建中国上古史体系”,这也是炎黄学之所以需要多学科相结合的问题。
第七节,王先生主要分析了炎黄学中的传说人物是人还是神;轩辕即天鼋;有熊氏与“天兽”族徽;“黄帝”一名的由来;大禹是什么等五个概念问题,认为“天”、“天鼋”(轩辕)、“有熊”(天兽)、“大禹”最初是酋长的图腾名称,同时也是该族的名称(因为酋长可以代表该族),同时也是该族图腾神的名称。后来,这些著名的氏族酋长死后上升为祖先神,乃至成为氏族部落和部族的宗神,使得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更加混为一体。
最后,王先生在第八节讲解了炎黄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相关联的问题,认为炎黄的时代在考古学时代大体属于据今7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时代,当时的社会形态为部族和部落,主要经济方式为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王先生的讲课深入浅出,既有方法论上的概括,又有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为“炎黄学概论”公开课讲了精彩的“第一课”。聆听讲课的师生均表示获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对炎黄学的认识,鼓舞了他们投入到炎黄学研究的热情。随着“炎黄学概论”公开课的进行,必定会大大推动信阳师范学院的炎黄学研究以及促进炎黄学研究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