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校炎黄学研究院成立暨炎黄学学科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7-12-25 10:0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阅读:

000000AT8V2934.jpg

会议现场

000000AT8V3008.jpg

宋争辉向徐光春颁发炎黄学研究院院长聘书

0000AT8V3023.jpg

李俊向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颁发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00000AT8V2942.jpg

  大师云集,群贤毕至,共启炎黄学研究新篇章。12月23日,我校在北京中国国学中心举行了炎黄学学科建设暨炎黄学研究院成立大会。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刘庆柱、王宇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光明日报》原副总编鲁谆、河南大学党委原书记关爱和与我校党委书记宋争辉,校长李俊,副校长刘彦明等30余位专家学者、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研处、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报编辑部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

  成立仪式由刘彦明主持。李俊宣读了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成立文件。宋争辉向徐光春颁发了炎黄学研究院院长聘书,李俊向徐光春、王震中颁发了炎黄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聘书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宋争辉代表学校发表了讲话,向与会专家和媒体朋友表示感谢,介绍了信阳的风土人情和学校的发展成就。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豫南地区省级重点实验室从突破到领跑的飞跃,国家级项目、奖励和科研经费连年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明显跃进,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辐射力持续攀升。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面对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精心培育更加开发的大学治理模式,精心营造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氛围,精心构建勇于创新的大学牢固根基,以开放、创新、活力的姿态和务实、担当、奋进的勇气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在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宋争辉强调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阳师院决定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意在把炎黄文化研究“升级”为“炎黄学”。建构“炎黄学”就是要用“学”来梳理出学界关于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来凝聚几代学人关于炎黄文化的研究共识;就是要用“学”来打造炎黄核心学术生产力;要依托“学”,推动炎黄文化研究于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学”的旗帜下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自觉。新时代,炎黄文化研究要有新样态。要通过教学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建构炎黄学学科体系,为国学的普及源源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和思想养分。

  宋争辉表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信阳师院会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件件盯,一件件抓,一件件推进,一件件落实”的方法论,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好这件嘉惠学林、泽被后世的事情。

  在炎黄学学科研讨会上,20多位专家学者聚焦炎黄学研究的必要性,炎黄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炎黄学的学科定位、学术规范等进行了集中研讨。研讨会由王震中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说,“炎黄学”学科建设,既对提升炎黄文化研究是一件大事,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创新性发展。作为时代的需求,建设炎黄学,有利于通过“文化自知”而达到“文化自信”,有利于改变当前炎黄文化研究中忽视学术性要求、不成系统、碎片化的现状,有利于总结和提升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包括古史传说在内的中国上古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把对炎黄文化研究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结合起来,并以此整合包括古典文献、考古学、人类学在内的多个学科,使中华早期文明的历史画卷多姿多彩,有血有肉,有利于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加强民族凝聚,为“根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学术平台。信阳师范学院创立炎黄学研究院的筹划是在“十九大”召开之前,而这一创举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精神,把我们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之上,极高明而道宽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宇信教授表示,信阳师范学院炎黄研究院的成立得天时、地利、人和,是时代的需要。目前炎黄学研究的瓶颈问题是没有提升至学科的高度,如何得到国家的承认,成为一个学科,是努力的方向。炎黄文化内容丰富,包含面广,有大量的资料,有相应的研究人员,作为一个学科应该可以确立起来。炎黄学院的成立正当其时,任重道远。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就炎黄学的学科定位、学术规范发表了观点,提出炎黄学研究要注重发现新资料、开拓新视野、采用新方法,强调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才有说服力。他还认为要构筑炎黄学研究新的话语系统,立足文化自信,掌握炎黄文化话语权等。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强调炎黄学研究要合作共赢,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深入研究炎黄学,以免流于一般化、空泛化,要更清醒、更自觉的开展学科建设。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的艰巨性,避免提出倡议时风风火火、声势浩大,热潮一过,销声匿迹。炎黄学研究在理论上要深透。炎黄学研究要找到新的分析框架、新的学术话语,提出原创的理论观点和学说。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鲁谆认为,炎黄学研究前途无量。信阳师范学院提出炎黄学科建设有远见、有气魄,炎黄学科的建设要注重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及主客观条件,要深入论证。要把炎黄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弄清楚,一定要给炎黄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炎黄学科的建设上要制定一个中长期规划。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新斌说,回顾学术史,信阳师范学院至少有三个里程碑式贡献,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同胞祖根、中原寻根首次根亲文化研讨会在信阳师院开启,二是信阳师院首次提出淮河文明、淮河文化学术命题并举办研讨会,三是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举起炎黄学学科建设大旗。希望信阳师院通过整合队伍、推出成果、观照现实来把这一载入学术史册的盛事做好。

  其他学者从界定炎黄学的内涵、外延和核心,研究思路与方法,设立学科建设的特区,期待炎黄文化研究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出贡献等方面发表了观点。

  炎黄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说,今天成立大会和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开启了炎黄文化传承、学习、弘扬新的一页,强调了炎黄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要求做实、做新、做好,对炎黄学研究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第一,确定好炎黄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坚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炎黄学研究。

  第二, 建班子、拉队伍、定规划。炎黄研究院既要建立主力军,同时又要广泛地联络游击队,只有两支队伍都发挥作用,研究院的工作才能得以开展。定规划,要把研究院的中长期工作规划定出来,做到有目标有方向。

  第三,抓住重点,全面安排,分步实施。研究院的工作重点就是炎黄学的研究,就是炎黄学学科的建设,但是每一个时期要有每一个时期的重点,展望明年的规划,重点在于整理出《炎黄学概论》。要分步推进,使炎黄文化学既进入文化体系,又进入学科体系,最后进入教材体系。

  第四,研究院工作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文化发展规律为遵循,以现实需要为目的来开展炎黄学的研究。

  第五,创新理念、突破藩篱、大胆探索、敢于立说。炎黄文化研究院一定要树立这种思想,要承认炎黄文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把古老的学问变成新兴的学科,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创造性的转换,创新性地发展。不要怕不合规矩、不合惯例,只要能够逐渐得到理解和认可,对实际产生现实的作用,就是成功。炎黄学科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成熟。

  徐光春对炎黄学研究院和炎黄学科建设充满信心,对信阳师院做好这项工作更是充满了信心。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凤凰网、腾讯网和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等省内外媒体对炎黄学研究院成立暨炎黄学学科研讨会进行了集中报道。